当前位置:牛搬家 >>> 资讯 |
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、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
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
日前,廊坊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。该市将利用两年时间,加快构建起符合廊坊实际、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,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、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作为全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,廊坊市将按照政府主导、多元投入,规划先行、突出重点,结合实际、部门联动的原则,力争到2015年底,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任务,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、具有廊坊特色、在中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广覆盖、高效能、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。
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加强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,构建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功能健全、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加强市、县(市)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建设,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;采取新建、改扩建和追加配套的方式,每个乡镇(街道)建有综合文化站,每个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(中心),每个行政村建有藏书量20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。
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,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。落实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、方式、渠道,明确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,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,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、品牌化,群众受益率和参与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。各级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、美术馆、博物馆继续提升免费开放的服务质量和效益,每年放映公益电影3.8万场次以上;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,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、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;深入打造公共文化品牌,通过品牌引领,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。
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管理,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建设,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。强化投入保障机制,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、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;建立社会参与机制,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等,推行政府采购、项目补贴、定向资助等措施,引导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,形成供给主体、方式多元化。
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,特别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专业人才、文化志愿者、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。每个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,村(社区)文化活动室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(文化指导员);每个社区和行政村均建立有2支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;建立文化志愿队伍,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化、常态化、规范化。
探索整合公共文化资源,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。统筹整合乡镇公共文化资源,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“统一平台”,集中提供图书报刊、展览展示、文艺培训、影视讯息、演出信息等数字服务。